媽媽手是什麼?上班族、運動員也要小心!10大常見症狀與成因
- SMA小編
- 9月3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說到媽媽手,不少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剛生完BB的媽媽,長時間抱小朋友,導致手腕痛、拇指痛。但你又知唔知道,原來「媽媽手」並非媽媽的專利?其實上班族、運動員、廚師,甚至愛玩手機的年輕人,都可能中招!在香港這個節奏急促、工作量龐大的都市,媽媽手已悄悄成為常見都市病。如果你經常感到手腕痛、拇指痛,不妨繼續看下去,了解什麼是媽媽手,常見症狀與高危成因,學懂預防和治療方法,守護自己雙手健康!

媽媽手是什麼?
媽媽手這個名稱,其實源自很多媽媽在生產後,日常生活需要頻繁抱起寶寶、換尿片、哄睡,加上家務勞動,導致手腕及拇指重複用力。時間一長,手腕和拇指的肌腱及腱鞘出現炎症,就會產生疼痛、腫脹,甚至活動受限。由於媽媽們最常出現這個問題,所以坊間稱為媽媽手。
狄奎凡氏症
其實媽媽手的專業名稱叫狄奎凡氏症,屬於一種拇指側手腕肌腱的腱鞘炎。當手腕重複做某些動作(如用力抓握、提重物、扭轉手腕),會令拇指外側兩條肌腱——短展肌和伸肌過度拉扯,引起發炎、腫脹,導致腱鞘變窄甚至卡住,出現疼痛。
誰會患上媽媽手?
雖然叫做「媽媽手」,但現今社會,任何經常重複使用手腕和拇指的人都有風險。根據香港物理治療師及骨科醫生經驗,以下幾類人士都屬於高危族群:
媽媽、照顧者
長期抱嬰兒、換尿片、沖涼、餵奶等動作
女士在產後荷爾蒙變化,令肌腱更易發炎
上班族
長時間使用鍵盤、滑鼠、平板
不少辦公室白領、設計師、記者等需大量打字工作
運動員
羽毛球、網球、高爾夫球等運動常用到手腕、拇指
長期訓練會造成肌腱反覆受壓
廚師、清潔工、手作族
日常需用力切菜、擰毛巾、清潔、裝修等
喜歡DIY、手工藝、編織的朋友
手機控、年輕族群
長時間玩手機、打機,拇指過度滑動螢幕
不良用手習慣加速勞損
簡單來說,無論你是全職媽媽、全職上班族,還是運動發燒友,只要經常重複用力用手,都有機會中招!

媽媽手10大常見症狀
拇指側手腕疼痛
最典型的症狀,痛楚多集中在拇指根部和手腕外側。
握物或提重物時加劇
如抱BB、拎重物、開瓶蓋時會特別痛。
手腕腫脹、發熱
受影響部位可能會有輕微紅腫、發熱現象。
拇指活動受限或發出卡卡聲
部分人拇指活動時會有「卡住」或聲響。
早上僵硬
早上起床後,手腕和拇指僵硬,需活動一段時間才緩解。
手指乏力
抓東西時覺得沒力,容易跌東西。
手腕無力,易掉物品
尤其是提重物、開門、握刀時明顯。
拇指或手腕有刺痛、麻痺感
嚴重時會影響神經,出現麻木。
重複活動時症狀明顯
重複拎重物、打字、滑手機後明顯加重。
有時會影響到前臂
疼痛有機會延伸至前臂位置,甚至令活動幅度受限。
導致媽媽手的10大高危成因
長時間抱BB或重物
抱小孩、拎重袋等動作最易拉傷肌腱。
經常用力擰毛巾、清潔動作
家務工、清潔工重複擰、擦、抹,易勞損。
手機滑太多(拇指過度活動)
長時間拇指「滑手機」、「打字」增加勞損風險。
長期電腦打字、用滑鼠
上班族、學生每日數小時打字、滑鼠重複單一動作。
運動過度(如羽毛球、網球、舉重)
反覆握拍、揮拍、用力抓握等運動員常見。
重複使用手腕的工種(如廚師、裝修工)
頻繁用刀、鎚子、螺絲起子,易損傷腱鞘。
手部受傷或扭傷後未適當休息
舊患未癒,過早活動加劇發炎。
更年期、荷爾蒙變化
中年女性因荷爾蒙波動,肌腱更易發炎。
風濕或關節疾病
有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者風險較高。
缺乏手部肌力訓練
肌肉太弱,令關節負擔更重。
媽媽手和其他手腕痛有何分別?
和腕管綜合症的分別
媽媽手:主要痛在拇指側手腕,尤其握東西或活動拇指時明顯。
腕管綜合症:多數在手腕正中,合併手指(尤其是拇指、食指、中指)麻痺、夜間加重。
與關節炎、扭傷、筋膜炎的不同
關節炎:關節腫脹、僵硬、多發在多處關節。
扭傷:有明顯受傷史,急性期腫脹、淤青。
筋膜炎:多數為手掌或手指,與肌腱炎有不同分佈。

預防媽媽手:上班族、運動員、家庭主婦都要知!
日常護理小貼士
抱BB時用靠枕支撐手臂,減少手腕負擔
不要長時間同一姿勢操作手機或滑鼠
做家務時分段進行,不要一口氣做完
休息時活動手指、手腕,做伸展運動
物理治療動作分享
手腕伸展運動
一手輕輕拉住另一隻手的手指,向後拉伸,維持10-15秒,左右手各做3-5次。
拇指拉筋運動
用另一手溫和地拉開拇指,感覺輕微拉緊即可,不要過度用力。
前臂旋轉訓練
握住水樽或啞鈴,慢慢旋轉手腕,訓練肌力。
選擇適合的護具
市面上有拇指及手腕護托,適合嚴重時短時間佩戴,但不宜長期依賴,否則影響血液循環。
媽媽手的治療方法與康復建議
常見治療方案
藥物治療:消炎止痛藥、外敷藥膏
物理治療:超聲波、冷熱敷、伸展運動
局部注射:嚴重時醫生可考慮注射類固醇消炎
家居自我護理
避免重複用力動作
使用熱敷或冰敷緩解腫脹
適量活動,切勿過度固定
配合伸展、肌力運動
何時要看醫生?
疼痛持續超過2-3星期未改善
日常生活已嚴重受影響
有明顯腫脹、活動受限、麻木
媽媽手預防重於治療,人人都要關注
任何手部不適都要及早重視,正確使用雙手、適時休息和伸展,才能預防媽媽手找上門。如果你懷疑自己有相關症狀,記得盡早諮詢物理治療師或醫生專業意見,切勿拖延,以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