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症治療為何無效?高額療程一次見效?先學懂痛症成因及舒緩方法!
- SMA小編

- 9月9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近年香港痛症治療中心湧現,特別是主打機能再生、極速御痛、一次見效等字眼的新式機構,吸引不少深受慢性痛症困擾的市民前往求助,這些療程標榜見效快、即時見效、非藥物非手術,甚至以客戶見證、成功個案與五星評論為宣傳重點。但媒體報導有消費者反映在被推薦購買數萬元療程後,甚至在第一次體驗後被推銷預繳式套餐,結果數次療程後卻無實質改善,最終求助公營醫療或正規物理治療機構。

事實上,痛症治療並非一蹴而就,也不能依賴一次見效的口號。痛症背後往往涉及姿勢、肌肉不平衡、關節老化、壓力因素等多重成因,治療需要系統性評估與個別化方案。
因此我們建議:
選擇有註冊資格的物理治療師或脊醫,可於醫務委員會或物理治療師管理局網站查證專業註冊。
優先考慮按次收費的痛症中心/診所,可先試做、觀察療效與溝通後再決定是否繼續。
避免盲目簽署高額套餐,特別是聲稱保證去痛、一次見效等宣傳字眼。
透過本文,我們將逐一剖析痛症成因與處理方式,幫助你在資訊紛亂下,作出更安心與明智的選擇。
痛症治療為何無效?常見4大原因解析
1. 忽略根本原因,只處理表面症狀
很多療程專注於止痛而非找出病因,例如肌肉放鬆、電療熱敷雖然暫時舒緩,但若痛症根源是姿勢錯誤或關節退化,痛楚很快會復發。
2. 缺乏完整評估,誤診導致無效治療
不是每一個腰背痛都是坐骨神經痛,不是每個肩頸痛都來自落枕。正確診斷才是治療的第一步,若沒有專業評估肌肉狀態、關節活動幅度與神經功能,治療可能南轅北轍。
3. 沒有持續性與配合運動
很多人以為做幾次物理治療或拔罐就能解決問題,但實際上,多數慢性痛症需配合運動處方與生活習慣調整,如不持續跟進,復發率極高。
4. 被誇大宣傳誤導,選錯治療方式
市場上部分療程強調「醫療級」、「即時見效」、「自我修復」等等誇張字眼,實則缺乏醫學根據,誤信這些療程,輕則白花錢,重則延誤病情。

高額痛症療程一次見效?揭開市場真相
在香港,單次物理治療平均收費為 $600 - $1,500,不少私人診所會推銷一次性療程套票達數萬元,但療效往往見仁見智。
療程貴不等於一定有效
治療費用高昂可能源自設備進口成本、人手資源,但不代表療效更好。選擇治療前,應先了解療法是否獲醫學認可、是否符合自己身體情況。
先了解治療邏輯,再衡量成效
舉例:若痛症源於核心肌群無力,單靠按摩難以根治;若因關節退化引致磨損,則需要長期管理。選擇療程前應與治療師清晰溝通治療目標。

痛症8大常見成因
姿勢不良
長期低頭滑手機、駝背或坐姿錯誤,令肌肉長期緊張,引發肩頸酸痛或腰背不適,是都市人常見痛症主因。
重複性勞損
反覆使用同一部位如打字、滑鼠、搬運等動作,令肌腱、關節發炎,常見如媽媽手、網球肘等痛症。
創傷後遺症
跌倒、拉傷、扭傷等急性受傷處理不當,未完全復原便重複使用,容易形成慢性痛症或活動受限。
關節退化與老化
年紀增長令關節軟骨磨損、滑液減少,常見於膝關節、脊椎與髖關節,引起退化性關節炎與慢性疼痛。
神經受壓與夾擊
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受壓會引起放射性痛症與麻痺,嚴重者甚至出現肌力下降與活動障礙。
內臟相關牽涉痛
某些內臟器官疾病如胃病、腎結石、婦科病等,也可能轉移成腰背痛或下腹不適,難以單靠物理治療處理。
情緒壓力與焦慮
長期處於壓力或焦慮狀態,會令交感神經興奮、肌肉張力上升,導致頭痛、肩頸緊繃與難以放鬆的慢性痛症。
慢性病與自體免疫疾病
如類風濕關節炎、纖維肌痛症、痛風等疾病會持續引發關節或全身性疼痛,需配合藥物與專業療法控制。
香港人為何特別容易患上痛症?
辦公室長時間對著電腦,姿勢僵硬
香港工作壓力大,影響身心放鬆
香港人較多缺乏運動,肌肉流失,關節壓力倍增
天氣潮濕、寒冷季節容易誘發關節痛、舊患復發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一項研究,超過六成受訪者表示每週出現痛症困擾,當中以頸痛、腰痛、膝痛最為常見。
什麼人最容易有痛症問題?
40歲以上中年人士(退化性關節問題)
長時間久坐或勞動工作者(肌肉勞損)
曾經受過運動創傷者(舊患反覆)
運動不足、姿勢不良的人士
女性(受荷爾蒙影響,關節靈活度大)
常見痛症種類與對應成因

痛症治療方法總整理 6大方向改善痛症
1. 物理治療
透過徒手治療、儀器電療、運動處方改善關節活動與肌肉張力,是目前醫學界認可的主要痛症治療方法之一。
2. 中醫治療(如拔罐、針灸)
拔罐可促進氣血循環,舒緩局部瘀滯;針灸刺激經絡穴位,有助調整神經與內分泌,亦是許多香港人選擇的自然療法。
3. 運動與伸展訓練
每天適量進行肩背伸展、核心肌群訓練,有助減壓、改善肌肉失衡,是預防痛症復發的關鍵。
4. 姿勢與生活習慣調整
正確工作桌椅高度、避免久坐久站,建立符合人體工學的環境,是長期管理痛症的根本。
5. 飲食與營養補充
攝取足夠膠原蛋白、維他命D、Omega-3等,有助關節保護與抗發炎,減輕痛症。
6. 心理調節與壓力管理
情緒壓力會加劇痛感,自律神經失調者更容易感到不適,冥想、深呼吸與身心療法可有效減壓。
痛症治療成功的關鍵:自我參與與多角度配合
要真正遠離痛症,不能只靠外在治療,你需要:
了解自己病因與身體結構
持續改善姿勢與動作習慣
與註冊物理治療師合作,定期評估進展
對身體保持耐性與信心
與其追求快速止痛,不如學會有效改善
痛症不是一勞永逸的問題,而是一場需要多方面調整與管理的旅程。別再盲目相信高額療程的廣告話術,與其投放金錢於未經證實的治療方式,不如先深入認識自己的痛症成因,配合物理治療、運動、拔罐、中醫調理等整合方法,讓身體真正恢復平衡與健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