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最常見十大痛症排行榜!成因及治療大拆解
- SMA小編
- 7天前
- 讀畢需時 6 分鐘
痛症早已成為香港人的隱形流行病,據香港衛生署及多個本地調查顯示,超過七成香港成年人曾長期受不同程度痛症困擾,從肩頸痛、腰背痛到膝蓋痛、頭痛甚至手腕關節不適,大部分痛症是由於生活習慣、職業特性、運動不足、姿勢不良或過度勞損引起。如果能及早識別警號,正確治療與預防,大部分痛症都可改善甚至痊癒。本文結合臨床經驗及專業研究,為你全面拆解香港人十大常見痛症的成因及治療方案,並附上預防和日常護理建議,助你遠離痛症困擾,重拾健康活力。

痛症是什麼?
痛症泛指由外傷、勞損、炎症、神經過敏、關節退化等引致的慢性或急性疼痛。
急性痛症:通常因外傷、手術或急性發炎引起,持續時間短,治療後多可痊癒。
慢性痛症:超過3個月仍反覆出現,與生活型態、長期勞損、姿勢不良或老化有關,較難治癒,需長期管理。
香港人常見痛症多與長時間久坐、電子產品過度使用、缺乏運動、飲食失衡、壓力大及老齡化等因素密切相關。根據香港衛生署調查,肩頸痛、腰背痛、關節痛、頭痛、手腕痛為本港成年人五大痛症。
痛症分類
急性痛症:通常因受傷、手術或急性炎症所致,持續時間較短,經治療後一般可消退。
慢性痛症:指疼痛持續超過3個月,常與慢性疾病、長期勞損、關節退化、神經敏感或身心壓力有關,治療難度較高,對生活質素影響更大。
生活中的痛症例子
肩頸痛、腰背痛、關節痛、手腕痛及足底痛等。
有些痛症是疾病的表徵(如關節炎、椎間盤突出),有些則是長期姿勢不良或勞損引起。
為什麼要重視痛症?
痛症是身體發出的警號,可能提示潛在疾病或身體機能出現問題。
長期痛症不僅影響身體健康,也會引發情緒困擾、睡眠障礙、甚至抑鬱焦慮。
及早處理痛症,有助預防病情惡化,提高生活質素。
痛症自測表|你中了幾個痛症?
痛症類型 | 是否經常出現 | 持續時間 | 影響日常生活 | 是否看過醫生 |
肩頸痛 | □是 □否 | □>1週 □<1週 | □有 □無 | □是 □否 |
腰背痛 | □是 □否 | □>1週 □<1週 | □有 □無 | □是 □否 |
膝關節痛 | □是 □否 | □>1週 □<1週 | □有 □無 | □是 □否 |
頭痛 | □是 □否 | □>1週 □<1週 | □有 □無 | □是 □否 |
腰腿坐骨痛 | □是 □否 | □>1週 □<1週 | □有 □無 | □是 □否 |
手腕/手指痛 | □是 □否 | □>1週 □<1週 | □有 □無 | □是 □否 |
足底痛 | □是 □否 | □>1週 □<1週 | □有 □無 | □是 □否 |
背部肩胛痛 | □是 □否 | □>1週 □<1週 | □有 □無 | □是 □否 |
如有2種或以上痛症持續超過1週、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及早求醫諮詢。
香港人最常見十大痛症排行榜

1. 肩頸痛
成因:
長時間低頭用手機、電腦,導致頸椎及肩部肌肉勞損
姿勢不良(如寒背、駝背)
精神壓力、情緒緊張
頸椎退化、舊傷未癒
治療方法:
物理治療(熱敷、超聲波、拉筋運動)
按摩、針灸、拔罐
嚴重時需X光/磁力共振檢查,針對性治療
必要時短期使用消炎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
預防建議:
保持正確坐姿,螢幕與視線齊平
每小時活動頸肩,伸展肌肉
增強肩頸肌力,適度運動
使用合適枕頭,避免過高/過低
2. 腰背痛
成因:
長期久坐、搬重物或姿勢不正確
運動不足,核心肌肉力量薄弱
腰椎退化、椎間盤突出
肥胖、體重增加導致壓力增大
治療方法:
物理治療(深層熱療、電療、牽引)
核心肌群訓練
藥物止痛(如撲熱息痛、消炎止痛藥)
嚴重者考慮影像學檢查或微創手術
預防建議:
保持正確搬運姿勢,雙膝彎曲
定期鍛鍊腰腹肌群
減少久坐不動,辦公室設計符合人體工學
控制體重,避免腰椎負荷過重

3. 膝關節痛
成因:
關節長期磨損,導致退化性關節炎
過重、頻繁爬樓梯或長期久站
運動損傷、半月板損傷
風濕、自體免疫性疾病
治療方法:
物理治療、關節注射玻尿酸或消炎藥
使用護膝輔助
嚴重者考慮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日常可服用抗發炎藥物或止痛藥
預防建議:
控制體重,減少膝關節壓力
避免長時間蹲下、頻繁上下樓梯
適量游泳、單車等低衝擊運動
關節腫脹、劇痛時及早休息及就醫
4. 手腕/手指痛
成因:
長期操作電腦滑鼠、鍵盤、玩手機
家務勞損(如媽媽手、腱鞘炎)
關節退化、舊傷或慢性炎症
慢性勞損、反覆性動作
治療方法:
物理治療、熱敷、消炎藥膏
使用護腕、護指
針灸、短暫固定休息
嚴重腱鞘炎可考慮微創手術
預防建議:
定時休息,避免長時間持續同一動作
保持手腕中立位
做手指、手腕拉筋運動
減少重複用力、適度改變生活習慣
5. 足底痛
成因:
長時間站立、步行或運動過度
足底筋膜炎、跟腱炎、扁平足
體重過重,足部壓力大
穿著不合腳或太硬的鞋子
治療方法:
足底筋膜伸展運動
熱敷、冰敷或物理治療
使用支撐鞋墊、護足墊
嚴重者考慮局部注射或微創手術
預防建議:
穿著適合自己腳型、吸震的鞋子
規律進行足底拉筋運動
減少長時間站立及劇烈運動
控制體重,避免足部過大壓力
6. 下背痛/坐骨神經痛
成因:
腰椎間盤突出壓迫坐骨神經
久坐、姿勢不良、搬重物
肌肉失衡、核心肌力不足
運動損傷或舊傷復發
治療方法:
物理治療、牽引、針灸
止痛藥、肌肉鬆弛劑
嚴重神經壓迫考慮微創手術
強化核心及臀部肌群運動
預防建議:
保持良好坐姿,避免長期駝背
定期活動身體,做腰臀拉筋
加強核心肌力訓練
避免突發用力或久坐
7. 頭痛
成因:
長時間用眼、精神壓力大
肩頸肌肉繃緊、勞損
睡眠不足、飲食不當
女性荷爾蒙波動(偏頭痛)
治療方法:
止痛藥(如撲熱息痛、布洛芬)
專用偏頭痛藥物(曲坦類)
針灸、按摩、熱敷
管理壓力、規律作息
預防建議:
保持規律生活、充足睡眠
控制用眼時間、定時放鬆眼部
學習壓力管理技巧
減少咖啡因、刺激性飲食
8. 肩胛骨痛/上背痛
成因:
長期伏案、駝背、姿勢不良
肌肉筋膜勞損、拉傷
上背部肌肉過度使用或運動損傷
治療方法:
物理治療、按摩、熱敷
伸展運動、筋膜放鬆
針灸、拔罐
注意合併症,如胸悶或呼吸困難須排查心肺問題
預防建議:
定時伸展肩胛肌群,強化背部肌肉
維持正確坐姿、減少長時間低頭
避免重複提舉重物
保持運動習慣
9. 髖關節痛
成因:
退化性髖關節炎、髖滑囊炎
梨狀肌症候群、跑步過度
長時間站立、負重
老化或運動傷害
治療方法:
物理治療、拉筋、局部熱敷
口服消炎止痛藥
嚴重者考慮關節注射或手術治療
輕度症狀可配戴護髖輔助
預防建議:
避免過度跑步或劇烈運動
維持理想體重,減少髖關節負荷
加強臀部、髖關節周圍肌肉鍛鍊
發現異常時及早治療

10. 肘關節痛(網球肘/高爾夫球肘)
成因:
重複性使用前臂肌肉(如網球、家務、敲打工作)
手腕長期用力不當
關節退化或舊傷
治療方法:
物理治療、局部熱敷
消炎止痛藥、護肘帶
嚴重者可注射消炎藥,或進行微創手術
針灸、休息及避免過度用力
預防建議:
減少重複性動作或分散工作負擔
適度休息、做前臂肌肉拉筋運動
使用正確工具及姿勢
定期強化前臂、腕部肌群
痛症是警號,也是健康管理的新起點
香港都市人生活節奏急促,痛症不應被忽視,更不應單靠止痛藥拖延。正視痛症,從改善生活習慣、保持運動、控制體重、管理壓力做起,配合及早診治和專業治療,絕大部分痛症都可預防和改善。身體發出痛症警號,是提醒你關注健康、愛惜自己,千萬不要忽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