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扭傷「拗柴」處理】腳踝扭傷後幾大常見錯誤!拖延恐引發膝痛、慢性痛症
- SMA
- 3月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5月23日
腳踝扭傷(俗稱「拗柴」)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下肢傷害之一。不論是跑步時踩空、行山時不慎拐腳,還是穿高跟鞋不穩,許多人都曾經歷過這種看似小事、實則後患無窮的傷害。若處理不當,不但會導致持續疼痛,甚至可能演變成膝痛、步態失衡與慢性痛症。
本文將深入探討:
常見的拗柴處理錯誤
為何輕傷不理會會變成大問題
腳踝扭傷與膝關節、髖關節的連動風險
專業物理治療建議與復健方法

腳踝扭傷「拗柴」的常見原因
1.地面不平或踩空
走路或跑步時踩到坑洞、樓梯邊緣或石子,會讓腳掌突然失衡傾斜,導致踝關節瞬間承受不對稱力量,引發扭傷。
2.穿著不合適的鞋子
高跟鞋、厚底鞋、過大或過緊的鞋子會讓腳掌穩定度下降,降低與地面的接觸感,增加不穩定風險,尤其在行山或戶外活動時。
3.運動時落地姿勢不正確
例如打球、跳繩、踢足球或打羽毛球時,落地時若腳掌未完全踩實、或膝蓋沒跟腳掌對齊,就容易造成腳踝瞬間過度外翻或內翻。
4.腳踝肌力或平衡感不足
如果長期缺乏運動、肌肉控制能力差,或曾經受傷未復原完全,腳踝的保護性反應與穩定機制會減弱,更容易再次受傷。
5.扭傷舊患未完全康復
曾經扭傷過的人,腳踝的本體感覺(平衡與方向感)與韌帶彈性可能已受損。若沒經過完整復健,很容易在活動中再度拗柴,形成惡性循環。

為什麼腳踝扭傷「拗柴」不能「等一等就會好」?
許多人在拗柴後選擇自行休息、貼藥布或忍痛行走,認為只要幾天不動就能自然痊癒。但事實上,腳踝是一個結構複雜的關節,由多條韌帶與肌腱穩定支撐。扭傷後若有韌帶損傷、局部腫脹或不穩感,就應立即處理,否則可能錯過最佳復原期。
腳踝扭傷「拗柴」常見錯誤
認為「只是輕微拗柴」不需要治療
扭傷後立刻熱敷或按摩(應先冷敷)
沒有進行任何評估或診斷就恢復運動
沒有接受復健訓練導致反覆扭傷
只治療一邊,忽略整體步態與平衡
腳踝扭傷「拗柴」拖延治療,小心引發連鎖痛症
腳踝不是獨立運作的部位,而是下肢動力鏈的一環。根據運動醫學研究,當腳踝功能變差、肌力不足或關節不穩,會連帶影響膝關節與髖關節,甚至引發腰背疼痛或另一側腳代償性過度使用。
下肢關節鏈互相影響的例子:
原本問題 | 長期後果 |
腳踝扭傷 → 穩定性下降 | 膝蓋承壓異常 → 膝蓋痛 |
單腳無力 → 走路姿勢不對 | 髖關節代償 → 骨盆歪斜、腰痛 |
拗柴反覆復發 | 步態失衡 → 下肢慢性疲勞與痛症 |
腳踝扭傷「拗柴」正確處理方法

R.I.C.E.原則|扭傷初期首24–72小時
Rest(休息): 減少活動,避免繼續扭傷
Ice(冰敷): 每次15–20分鐘,每日數次
Compression(壓迫): 使用彈性繃帶減少腫脹
Elevation(抬高患肢): 把腳踝抬高至心臟水平以上
尋求專業評估
物理治療師可透過專業檢查確認:
韌帶是否撕裂或鬆弛
關節活動度與步態穩定性
是否有骨裂、神經受壓等併發情況

腳踝復健不能少:避免復發與慢性病變
單靠休息不等於康復。正確的腳踝復健包括:
恢復期必做訓練:
踝關節活動度訓練(如圈腳、腳踝上下擺動)
肌力訓練(使用彈力帶或體重負荷)
本體感覺和平衡訓練(單腳站立、平衡墊)
步態調整與協調訓練
物理治療師會根據傷勢進展設計逐步漸進的復健計劃,讓你恢復到不單止「不痛」,而是真正能回到日常活動或運動狀態。
及早處理腳踝扭傷,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拗柴看似小傷,但若處理不當可能釀成長期問題,甚至影響整體下肢功能與生活質素。建議在第一時間尋求專業評估與物理治療,並持之以恆進行復健,才能徹底改善腳踝不穩、預防復發與慢性痛症。
實用!
👍很好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