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運動創傷|最易受傷的運動10大排行!第1名竟然最多人做?

根據香港物理治療師協會與衞生署統計,近年超過 60% 的香港人有長期痛症問題,其中約三分之一與「運動創傷」有關。不論是日常跑步、健身、打羽毛球,甚至做瑜伽,只要姿勢不正確、過度用力或準備不足,都可能導致關節、肌肉或神經受損。本文將深入剖析最易受傷的10大運動,以及說明如何有效預防創傷,幫助你運動得安心又安全。


最易受傷的運動10大排行

最易受傷的運動10大排行

運動雖然能強身健體,但如果忽略姿勢安全措施或過度操練,反而可能導致嚴重的運動創傷。以下是根據香港與國際運動醫學資料整理出的「最易受傷運動排行榜」,並列出每項運動常見的受傷部位與原因:

最易受傷的運動10大

第1名:跑步

常見傷患: 跑者膝(髕骨疼痛症候群)、足底筋膜炎、脛前疼痛、髖關節勞損 受傷原因: 長期重複衝擊、跑姿錯誤、鞋不合腳、忽略熱身與伸展


第2名:籃球

常見傷患: 膝蓋扭傷、腳踝翻傷、手指脫臼、肩部拉傷 受傷原因: 快速起跳與落地、急停轉身、身體碰撞


第3名:足球

常見傷患: 前十字韌帶撕裂、膝部關節扭傷、小腿肌拉傷 受傷原因: 高速衝刺、突然改變方向、滑鏟動作風險高


第4名:健身訓練(重訓)

常見傷患: 下背痛、椎間盤突出、肩關節拉傷、膝蓋壓力 受傷原因: 姿勢錯誤、重量太重、核心肌力不足


第5名:羽毛球

常見傷患: 腳踝扭傷、膝蓋疼痛、手肘肌腱炎 受傷原因: 快速橫移與突發爆發力、地面抓地力不足


最易受傷的運動10大排行

第6名:游泳

常見傷患: 肩夾擠症候群、頸部緊張、下背壓力 受傷原因: 長時間肩部旋轉、姿勢不正確、單邊用力


第7名:高強度間歇訓練

常見傷患: 肌肉拉傷、膝蓋疼痛、腰部壓力 受傷原因: 動作密集、時間短暫、缺乏休息與恢復


第8名:瑜伽

常見傷患: 手腕壓力、膝蓋錯位、背部過度拉伸 受傷原因: 過度強調柔軟度、不當模仿高難度動作


最易受傷的運動10大排行

第9名:單車 / 踏單車

常見傷患: 髂脛束症候群、下背痛、坐骨神經壓迫

受傷原因: 騎乘姿勢不良、車座高度不合、騎太久不休息


第10名:網球 / 壁球

常見傷患: 網球肘、肩關節痛、膝部勞損

受傷原因: 重複手部揮拍、側向跑動造成膝部壓力


什麼人運動易受傷?

以下族群在運動過程中更容易出現創傷,應格外小心:

  • 運動新手/久未運動者:缺乏肌力、關節穩定性差

  • 中高齡人士:關節退化、肌腱彈性變差

  • 青少年:成長期肌肉與骨骼發展未平衡,易拉傷

  • 高強度訓練者:過度訓練或忽略恢復時間

  • 姿勢不良者:如寒背、骨盆歪斜,容易誘發局部過度受力

  • 已有舊患者:曾經扭傷、拉傷部位未復原完全,風險更高

運動創傷處理

運動創傷處理|應變與後續治療方法

當運動過程中突然受傷,正確的「急救與處理步驟」不僅能減輕疼痛,更能大大降低惡化風險與復原時間。無論是肌肉拉傷、關節扭傷或跌撞創傷,處理原則都應遵循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步:R.I.C.E. 原則(黃金48小時內)

R.I.C.E. 是處理急性運動創傷的經典原則,代表:

  • Rest(休息): 停止活動,避免繼續施壓患處。

  • Ice(冰敷): 每次冰敷約15–20分鐘,每日數次,有助減輕腫脹與炎症。

  • Compression(壓迫): 使用彈性繃帶包紮,減少血腫與組織擴散。

  • Elevation(抬高): 抬高患處高於心臟,促進血液循環與消腫。

這一階段的目標是「控腫、止痛、穩定」,切忌熱敷或按摩,以免加劇出血與發炎。

第二步:尋求專業診斷與物理治療

若 48 小時後仍有明顯腫脹、刺痛、活動受限或瘀青加劇,應儘快就診物理治療師或骨科醫生。此時可能需要:

  • 超聲波/X光檢查確認是否有骨折或韌帶撕裂;

  • 制定復康計劃,包括超聲波治療、關節活動訓練與肌力訓練;

  • 適度使用護膝、護踝或護腕等輔助裝備。

透過個人化的復健治療,可大幅降低傷後功能退化的風險,避免轉化為慢性痛症。


第三步:回復期的重建與預防訓練

在疼痛明顯減退後,不代表可以立即恢復原來的運動強度。這一階段應以:

  • 關節穩定性訓練、平衡訓練 為主;

  • 漸進式負重與伸展訓練,避免過早過量;

  • 調整原本錯誤的運動姿勢(如跑步姿勢、投球動作等)以預防再次受傷。

長遠而言,強化核心肌群與姿勢控制能力,才是真正避免運動創傷復發的關鍵。


如何預防運動創傷

預防永遠勝於治療,以下為最實用的運動傷害預防原則:

1. 熱身和收操不可少

活動前做動態熱身、活動後伸展拉筋,有助肌肉預備與代謝乳酸,降低拉傷與痠痛風險。

2. 穿著適當裝備

跑鞋、護膝、手腕護具等要根據運動類型選擇,避免支撐力不足導致關節受損。

3. 注重動作正確性

建議初學者請教教練或物理治療師調整姿勢,避免累積性壓力與錯誤發力模式。

4. 避免「一開始就太拼」

循序漸進提升強度,給身體時間適應,尤其是年長者與重返運動族群。

5. 傷後應立即處理

初期不適或拉傷勿硬撐,應使用 RICE 原則(Rest、Ice、Compression、Elevation)處理並尋求專業評估。

運動是健康的,不當才是傷害

運動本身對身心健康有極大幫助,但若忽略姿勢、裝備或過度訓練,反而成為造成痛症的主因。最常見的受傷運動如跑步、健身與球類,其實都是香港人日常最愛的選擇。因此學會預防、正確姿勢與聽身體的聲音,才是避免運動創傷的最佳方法。




Kommentare

Mit 0 von 5 Sternen bewertet.
Noch keine Ratings

Rating hinzufügen
blogbg_工作區域 1.jpg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