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痛症治療為何無效?高額療程一次見效?先學懂痛症成因及舒緩方法!

近年香港痛症治療中心湧現,特別是主打機能再生、極速御痛、一次見效等字眼的新式機構,吸引不少深受慢性痛症困擾的市民前往求助,這些療程標榜見效快、即時見效、非藥物非手術,甚至以客戶見證、成功個案與五星評論為宣傳重點。但媒體報導有消費者反映在被推薦購買數萬元療程後,甚至在第一次體驗後被推銷預繳式套餐,結果數次療程後卻無實質改善,最終求助公營醫療或正規物理治療機構。


痛症治療為何無效?高額療程一次見效?

事實上,痛症治療並非一蹴而就,也不能依賴一次見效的口號。痛症背後往往涉及姿勢、肌肉不平衡、關節老化、壓力因素等多重成因,治療需要系統性評估與個別化方案

因此我們建議:

  • 選擇有註冊資格的物理治療師或脊醫,可於醫務委員會或物理治療師管理局網站查證專業註冊。

  • 優先考慮按次收費的痛症中心/診所,可先試做、觀察療效與溝通後再決定是否繼續。

  • 避免盲目簽署高額套餐,特別是聲稱保證去痛、一次見效等宣傳字眼。


透過本文,我們將逐一剖析痛症成因與處理方式,幫助你在資訊紛亂下,作出更安心與明智的選擇。


痛症治療為何無效?常見4大原因解析

1. 忽略根本原因,只處理表面症狀

很多療程專注於止痛而非找出病因,例如肌肉放鬆、電療熱敷雖然暫時舒緩,但若痛症根源是姿勢錯誤或關節退化,痛楚很快會復發。


2. 缺乏完整評估,誤診導致無效治療

不是每一個腰背痛都是坐骨神經痛,不是每個肩頸痛都來自落枕。正確診斷才是治療的第一步,若沒有專業評估肌肉狀態、關節活動幅度與神經功能,治療可能南轅北轍。


3. 沒有持續性與配合運動

很多人以為做幾次物理治療或拔罐就能解決問題,但實際上,多數慢性痛症需配合運動處方與生活習慣調整,如不持續跟進,復發率極高。


4. 被誇大宣傳誤導,選錯治療方式

市場上部分療程強調「醫療級」、「即時見效」、「自我修復」等等誇張字眼,實則缺乏醫學根據,誤信這些療程,輕則白花錢,重則延誤病情。


痛症治療
消費者委員會近年接到不少投訴關於被痛症治療中心硬銷高額療程。

高額痛症療程一次見效?揭開市場真相

在香港,單次物理治療平均收費為 $600 - $1,500,不少私人診所會推銷一次性療程套票達數萬元,但療效往往見仁見智。


療程貴不等於一定有效

治療費用高昂可能源自設備進口成本、人手資源,但不代表療效更好。選擇治療前,應先了解療法是否獲醫學認可、是否符合自己身體情況。


先了解治療邏輯,再衡量成效

舉例:若痛症源於核心肌群無力,單靠按摩難以根治;若因關節退化引致磨損,則需要長期管理。選擇療程前應與治療師清晰溝通治療目標。


痛症治療
香港人較多缺乏運動,肌肉流失,關節壓力倍增。

痛症8大常見成因

  1. 姿勢不良

    長期低頭滑手機、駝背或坐姿錯誤,令肌肉長期緊張,引發肩頸酸痛或腰背不適,是都市人常見痛症主因。

  2. 重複性勞損

    反覆使用同一部位如打字、滑鼠、搬運等動作,令肌腱、關節發炎,常見如媽媽手、網球肘等痛症。

  3. 創傷後遺症

    跌倒、拉傷、扭傷等急性受傷處理不當,未完全復原便重複使用,容易形成慢性痛症或活動受限。

  4. 關節退化與老化

    年紀增長令關節軟骨磨損、滑液減少,常見於膝關節、脊椎與髖關節,引起退化性關節炎與慢性疼痛。

  5. 神經受壓與夾擊

    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受壓會引起放射性痛症與麻痺,嚴重者甚至出現肌力下降與活動障礙。

  6. 內臟相關牽涉痛

    某些內臟器官疾病如胃病、腎結石、婦科病等,也可能轉移成腰背痛或下腹不適,難以單靠物理治療處理。

  7. 情緒壓力與焦慮

    長期處於壓力或焦慮狀態,會令交感神經興奮、肌肉張力上升,導致頭痛、肩頸緊繃與難以放鬆的慢性痛症。

  8. 慢性病與自體免疫疾病

    如類風濕關節炎、纖維肌痛症、痛風等疾病會持續引發關節或全身性疼痛,需配合藥物與專業療法控制。


香港人為何特別容易患上痛症?

  • 辦公室長時間對著電腦,姿勢僵硬

  • 香港工作壓力大,影響身心放鬆

  • 香港人較多缺乏運動,肌肉流失,關節壓力倍增

  • 天氣潮濕、寒冷季節容易誘發關節痛、舊患復發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一項研究,超過六成受訪者表示每週出現痛症困擾,當中以頸痛、腰痛、膝痛最為常見。


什麼人最容易有痛症問題?

  • 40歲以上中年人士(退化性關節問題)

  • 長時間久坐或勞動工作者(肌肉勞損)

  • 曾經受過運動創傷者(舊患反覆)

  • 運動不足、姿勢不良的人士

  • 女性(受荷爾蒙影響,關節靈活度大)


常見痛症種類與對應成因

痛症種類

常見成因

頸痛

長時間低頭、頸椎壓力大

肩周炎

肩部活動不足、年齡退化

腰痛

久坐姿勢不良、核心肌力不足

坐骨神經痛

椎間盤突出、神經壓迫

膝關節痛

關節退化、過度行走或運動

足底筋膜炎

足弓支撐不足、走路姿勢錯誤

網球肘

重複性手腕活動、拉扯過度

手腕痛/滑鼠手

使用電腦姿勢錯誤、腕管綜合症

頭痛/偏頭痛

頸椎問題、壓力或自律神經失調

更年期關節痛

荷爾蒙波動影響關節與肌腱靈活度

痛症治療
火罐不是人人都適合,應先向註冊物理治療師了解自己的痛症情況。

痛症治療方法總整理 6大方向改善痛症

1. 物理治療

透過徒手治療、儀器電療、運動處方改善關節活動與肌肉張力,是目前醫學界認可的主要痛症治療方法之一。


2. 中醫治療(如拔罐、針灸)

拔罐可促進氣血循環,舒緩局部瘀滯;針灸刺激經絡穴位,有助調整神經與內分泌,亦是許多香港人選擇的自然療法。


3. 運動與伸展訓練

每天適量進行肩背伸展、核心肌群訓練,有助減壓、改善肌肉失衡,是預防痛症復發的關鍵。


4. 姿勢與生活習慣調整

正確工作桌椅高度、避免久坐久站,建立符合人體工學的環境,是長期管理痛症的根本。


5. 飲食與營養補充

攝取足夠膠原蛋白、維他命D、Omega-3等,有助關節保護與抗發炎,減輕痛症。


6. 心理調節與壓力管理

情緒壓力會加劇痛感,自律神經失調者更容易感到不適,冥想、深呼吸與身心療法可有效減壓。


痛症治療成功的關鍵:自我參與與多角度配合

要真正遠離痛症,不能只靠外在治療,你需要:

  • 了解自己病因與身體結構

  • 持續改善姿勢與動作習慣

  • 與註冊物理治療師合作,定期評估進展

  • 對身體保持耐性與信心


與其追求快速止痛,不如學會有效改善

痛症不是一勞永逸的問題,而是一場需要多方面調整與管理的旅程。別再盲目相信高額療程的廣告話術,與其投放金錢於未經證實的治療方式,不如先深入認識自己的痛症成因,配合物理治療、運動、拔罐、中醫調理等整合方法,讓身體真正恢復平衡與健康。

留言

評等為 0(最高為 5 顆星)。
暫無評等

新增評等
blogbg_工作區域 1.jpg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