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關節痛原因全解析|退化、慢性發炎、免疫失調及5大改善痛症方法!

  • 作家相片: SMA
    SMA
  • 7月7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2天前

關節痛是現代人越來越常見的困擾,不論是膝蓋、肩膀、手指或手腕,而關節痛原因遠不只「年紀大」,年輕人若長期姿勢不良、缺乏運動、營養失衡、壓力過大,也可能提早出現關節退化或發炎,很多人只要稍微走久一點、用電腦或手機多一點、氣溫一變,就出現酸、脹、卡、痛的情況。本篇文章將由淺入深,帶你掌握最常見的3大關節痛成因,再延伸至5種有效改善痛症的方法,幫助你早點改善、預防惡化。

關節痛原因及症狀
關節痛原因及症狀

關節痛3大常見原因解析

關節痛3大常見原因解析

退化性關節炎

定義與成因

退化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痛原因,屬於慢性退化性疾病,主要因為關節軟骨隨年齡或長期磨損而逐漸流失,使關節失去緩衝功能,導致骨頭與骨頭之間直接摩擦,引發疼痛、僵硬與活動受限。


好發族群

  • 40歲以上中高齡者

  • 長時間重複性使用特定關節者(如搬運工、健身族)

  • 肥胖者(體重增加導致關節壓力上升)

  • 曾經受傷或做過關節手術的人


常見症狀

  • 膝蓋、髖關節、手指關節疼痛

  • 起床或久坐後關節僵硬(活動一段時間後稍微緩解)

  • 關節活動時有「喀喀」聲響

  • 關節腫脹、無法完全伸直或彎曲


📌 特別提醒:退化性關節炎不只是「自然老化」,過度使用、不良姿勢、體重過重都會加速關節退化!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是關鍵。


慢性發炎型關節痛


成因與類型

除了退化,許多關節痛其實來自軟組織發炎,如肌腱、滑囊、韌帶或關節周圍肌肉,這種發炎往往源於:

  • 長時間姿勢錯誤(例如駝背、含胸、站姿不正)

  • 重複性使用(如久坐打字滑鼠手)

  • 運動後未妥善恢復

  • 飲食習慣不良(如高糖、高油飲食造成身體慢性發炎)


常見發炎相關關節痛症

  • 肩周炎(五十肩)

  • 滑囊炎(例如髖部、膝蓋滑囊發炎)

  • 肌腱炎(例如網球肘、膝蓋髕腱炎)

  • 筋膜炎(例如足底筋膜炎)


症狀特徵

  • 疼痛位置不一定集中在關節點,常擴散至周圍

  • 活動時疼痛加劇,但靜止也會悶痛

  • 肌肉緊繃、局部壓痛、紅腫或熱感明顯

  • 有時會合併頭痛、疲倦、睡眠不佳等全身性症狀


特別提醒:慢性發炎型關節痛若未妥善處理,容易變成「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進而影響姿勢、自律神經與情緒。

自體免疫性關節炎

自體免疫性關節炎


定義與成因

自體免疫性關節炎是因為免疫系統錯把自身關節組織當成外來物攻擊,導致慢性發炎與組織破壞,屬於系統性免疫疾病的一種。


常見疾病類型

  • 類風濕性關節炎: 最典型的免疫性關節炎,常影響手指、手腕、膝蓋等小關節

  • 紅斑性狼瘡: 影響關節外,也可能合併皮膚、腎臟等器官症狀

  • 僵直性脊椎炎: 初期常表現為腰背僵硬、晨間痠痛

  • 牛皮癬性關節炎: 合併皮膚症狀的關節痛


症狀特徵

  • 關節對稱性腫脹與疼痛(例如左右手腕同時痛)

  • 清晨僵硬感持續超過30分鐘

  • 疼痛與腫脹持續數週以上,不會自行緩解

  • 易疲倦、低燒、食慾下降、關節變形


📌 特別提醒:自體免疫性疾病無法自行痊癒,需透過專科醫師進行免疫調控藥物治療,越早控制發炎越能減少關節變形與永久損傷。

關節結構

關節痛的5大改善痛症方法


1.調整姿勢與生活習慣

關節痛往往不是「用了太多」,而是「用了不對」!長期錯誤姿勢會讓關節承受不必要的壓力,導致磨損、發炎或軟組織損傷。


  • 調整辦公桌椅高度,保持背部挺直、手腕平行

  • 長時間打電腦者,使用人體工學鍵盤/滑鼠墊減少壓力;

  • 長時間久站/久坐,每30~60分鐘起身活動,避免關節僵硬;

  • 背負重物時使用「大關節」(如肩膀、髖關節)而非小關節(如手腕)分擔壓力。


📌 請諮詢物理治療師或職業治療師進行姿勢矯正與動作模式訓練,尤其是跑者、勞工或健身族,避免過勞型關節損傷。


2.適度運動強化肌肉與穩定關節

關節周圍的肌肉是天然的保護套,當肌力不足或協調性差,關節就必須額外「代償」承受壓力,長期下來會導致疼痛與退化。


推薦運動類型:

  • 低衝擊有氧: 游泳、快走、健走機

  • 肌力訓練: 針對大腿前側(股四頭肌)、臀肌、核心穩定肌群進行訓練

  • 功能訓練: 平衡板、彈力帶運動、跨步訓練(改善動態穩定)


📌 注意事項:

  • 不可「痛了還硬撐」;動中不痛、活動後不惡化是基本原則

  • 初期請諮詢物理治療師指導,設計個人化訓練處方

  • 避免高衝擊活動如登山、深蹲、跳躍動作,尤其對於膝關節有問題者


3.熱敷、拔罐與中醫療法輔助循環與消炎

關節疼痛與「氣血不通」關係密切,傳統中醫與現代物理治療皆強調透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與筋膜張力來減輕痛症。


熱敷:

  • 使用熱敷墊或熱水袋敷於疼痛部位 15~20 分鐘,可改善血流、鬆解緊繃肌肉

  • 適合於慢性關節痛或運動後酸痛恢復


拔罐:

  • 利用真空負壓刺激皮膚與筋膜層,促進局部循環與淋巴代謝

  • 適用於「濕氣重」「痠脹感強」「壓痛點明顯」的關節痛

  • 建議由專業中醫師操作,避免水泡、瘀血過重


其他療法延伸:

  • 針灸: 對於特定穴位進行刺激,有助調節神經傳導、減輕痛感

  • 艾灸: 暖通關節、驅寒除濕,適合寒性體質與天氣冷時


4.補充關節營養素與抗發炎食材

關節由軟骨、滑液、結締組織組成,日常飲食若缺乏關節結構維持所需的營養,會加速退化與發炎。


關節營養素建議:

  • 葡萄糖胺 Glucosamine:幫助軟骨合成與潤滑液維持

  • 軟骨素 Chondroitin:支撐關節彈性與抗磨損

  • 膠原蛋白(Type II):強化軟骨與結締組織

  • 維生素D + 鈣:支持骨密度與抗發炎機制

  • Omega-3脂肪酸:天然抗發炎(可從魚油、亞麻仁油攝取)


抗發炎飲食建議:

  • 多攝取深色蔬菜、莓果、薑黃、綠茶

  • 減少紅肉、精緻糖、反式脂肪與加工食品

⚠️ 注意事項:部分營養補充品需經醫師評估服用時機與劑量,避免與藥物衝突或過量使用


5.及早診斷與專業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關節痛若超過2~3週未改善,或合併紅腫、活動障礙、晨僵、體重下降等全身性症狀,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或重大結構性損傷,須由醫生進一步檢查。


📌 重要提示:關節痛不是「休息一下就會好」,錯過黃金治療期,可能導致:

  • 永久關節變形

  • 關節活動度受限

  • 需要手術治療(如關節置換)

關節痛的管理是「多面向」的整合

改善關節痛不是單靠一種方法,而是需要調整日常行為、補充關節所需營養、尋求專業介入。你可以先從調整姿勢與補充營養開始,同時建立運動習慣。若疼痛反覆發作或已影響生活品質,請務必尋求專業評估


FFC™ 功能性筋膜拔罐法證書課程

FFC™ 功能性筋膜拔罐法證書課程|融合中醫拔罐知識及西方物理治療

如果你希望更深入掌握拔罐的現代應用技巧,不只是傳統中醫知識,還結合西方筋膜解剖、生物力學與臨床物理治療概念,那麼你絕不能錯過FFC™ 功能性筋膜拔罐法證書課程


SportsMedAsia 設計的這門課程,理論與實戰並重,特別適合健身教練、物理治療助理、按摩師、中醫學生或復康從業者,課程內容包括:


✅ 功能性拔罐技巧與臨床應用

✅ 筋膜與肌肉鏈條的動態釋放操作

✅ 評估、治療一體化設計,直接對應常見痛症

✅ 學員可獲得專業證書,提升職場競爭力

✅ 考試合格之學員更可申請由英國TQUK所頒發的認可證書


📍 全中文授課|彈性上課時間|實操指導

1 Comment

Rated 0 out of 5 stars.
No ratings yet

Add a rating
Guest
2 天前
Rated 5 out of 5 stars.

😊 good

Like
blogbg_工作區域 1.jpg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