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浴是什麼?浸冰前你一定要知道的10件事!
- SMA
- 6月17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冰浴(Ice Bath)在運動圈與健康養生社群中逐漸成為熱門話題,從專業運動員到一般健身愛好者,越來越多人嘗試以冰水浸泡身體來促進肌肉修復、消炎與提升免疫力。但冰浴到底是什麼?真的對身體有幫助嗎?又有哪些潛在風險?以下我們將為你詳細解析冰浴的定義、原理,以及浸冰前你一定要知道的10件事,幫助你安全、有效地學習浸冰。

冰浴浸冰是什麼?
浸冰(冰浴)是利用冷療方式,從而減少慢性發炎與痛症、運動恢復、改善血液循環、提升免疫力、減壓與提升心理韌性的一種自然療法。浸冰(冰浴)同時是Wim Hof Method 中三大核心元素之一,與呼吸訓練、意志力訓練相輔相成。透過冰浴,人體會受到冷刺激,促使神經系統與循環系統啟動一連串調節反應。
一般冰浴 vs Wim Hof Method 冰浴有什麼分別?
項目 | 一般冰浴(運動恢復用) | Wim Hof Method 冰浴 |
目的 | 肌肉恢復、減少發炎、降低痠痛 | 減少慢性發炎與痛症、運動恢復、改善血液循環、提升免疫力、減壓、鍛鍊自律神經、強化免疫、提升壓力耐受與心理穩定 |
應用族群 | 運動員、健身者、物理治療使用者 | 運動員、健身者、提升精神韌性、自律神經平衡、抗焦慮者 |
水溫範圍 | 約 10°C~15°C,偶爾加入冰塊 | 約 5°C~10°C,常加入大量冰塊以創造「極冷刺激」 |
浸泡時間 | 5~15分鐘(避免過久) | 30秒~2分鐘起跳,逐步訓練到4~5分鐘,但強調「在意識控制下進行」 |
身體反應機制 | 血管收縮→再擴張,消腫、減痛 | 活化副交感神經、提升褐色脂肪活性、訓練意志力 |
冰浴後處理 | 建議包毛巾、喝熱水或沖熱水澡快速回溫 | 建議自然加溫(馬步、抖動、深呼吸),禁止沖熱水澡,保持熱產生機制 |
心理訓練重點 | 無,專注於物理恢復效果 | 非常強調心理控制、意念穩定、面對恐懼與壓力的訓練 |
風險與建議 | 高血壓、心血管病者需謹慎;過久泡容易失溫 | 不適合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病患者,不得硬撐或競賽心態 |
浸冰(冰浴)是 Wim Hof Method 三大核心之一,透過逐步暴露於低溫環境,幫助身體與心理進行深層調節。這項訓練並非單純忍耐寒冷,而是一種經過科學驗證的自然療法,結合呼吸技巧與專注力,達到提升免疫力、減少發炎、穩定情緒、抗壓等多重健康效益。

冰浴前你一定要知道的10件事
1️⃣ 冰浴是訓練,不是挑戰極限
WHM中的冰浴不是「硬撐」、「扛痛」的體能挑戰,而是一種冷靜面對壓力的神經訓練。目標是:學會在極冷中放鬆、穩定呼吸,而不是比誰泡得久。
2️⃣ 呼吸練習是冰浴前的必修課
冰浴前進行 30-40次WHM呼吸循環練習,以調整血氧飽和度與自律神經狀態。進冰水時才不會心跳劇烈、過度換氣或陷入恐慌。
3️⃣ 水溫不需強求極寒
初學者不需直接挑戰 0°C 的冰塊水。應根據專業人士建議,再慢慢加冰與縮短準備時間。重點是適應冷刺激,不是耐受冰痛。
4️⃣ 時間以 30秒~2分鐘為佳,循序漸進
WHM訓練並不強調泡得越久越好。Wim Hof 本人也提倡慢慢延長、日常練習。初學者可從30秒起,目標是進入冷水後可自然呼吸、意念專注。
5️⃣ 冰浴重點是「意識控制」而非身體抗寒
練習的關鍵是:當寒冷衝擊大腦時,你能否保持覺知與放鬆? 這對於現代人處理壓力、焦慮、恐慌等狀態極具幫助。
6️⃣ 持續冰浴訓練有助調節免疫與內分泌系統
研究顯示,Wim Hof Method 可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促進抗發炎反應、提升褐色脂肪活性,讓身體自我產熱、穩定血壓與情緒。
7️⃣ 冰浴能練就「冷適應」而非單次刺激
長期冰浴訓練能使身體減少對冷的過度反應,進而提升對生活壓力、情緒波動的耐受力。這是一種「系統韌性訓練」,而不只是降溫工具。
8️⃣ 浸冰後需進行「自然回暖」,不可洗熱水澡
冰浴後應透過馬步、深呼吸或太陽暴露等方式讓身體自行產熱。若直接沖熱水,會抑制褐色脂肪活化,反而中斷訓練效果。
9️⃣ 女性經期、生病時需斟酌是否進行冰浴
當身體處於免疫下降、賀爾蒙起伏或高壓狀態時,冰浴可能是額外壓力源。量力而為、重視身體訊號是練習者必要態度。
🔟 WHM 冰浴重視「規律」勝於「強度」
與其每週挑戰一次極寒,不如每日穩定進行 1~2 分鐘冷水訓練。規律性練習才能改變自律神經反應與大腦迴路。
浸冰工作坊|啟動你的自癒力與神經韌性訓練!
你是否常感壓力過大、精神緊張、體能難以恢復?亞洲運動醫學及痛症復康治療學院誠邀你參加浸冰(冰浴)工作坊,讓你親身體驗「冷療」如何調節自律神經、強化免疫力與鍛鍊意志力的實用工具。由資深治療師親自指導,從理論到實操一步步帶你踏入「冰」的領域,安全、循序漸進,適合完全沒有經驗的初學者參與。
浸冰(冰浴)合適報讀人士
日常需面對巨大壓力人士
希望在運動體能訓練上,追求突破之人士
慢性痛症患者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
強直性脊椎炎患者
身體關節長期出現疼痛之患者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