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馬渣馬|成績退步、痛症、跑不順?跑步姿勢錯誤可能是主因!
- SMA小編

- 8分钟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不少跑手都以香港街馬作為渣馬前的最佳試跑與姿勢調整機會,是檢查訓練狀態、測試配速,以及觀察跑姿是否穩定的黃金時機,而真正影響表現與痛症風險的,往往不是配速,而是跑步姿勢,很多跑者跑得越多越累、越練越慢,甚至在比賽後出現膝痛、小腿痠痛、腳底刺痛等症狀,其實背後都可能源於「九大病態跑姿」。香港街馬剛完結,現在正是跑手檢視自己跑姿、改善效率的最佳時刻——尤其是正準備挑戰渣打馬拉松2026。

跑步比賽後困擾|你有這些街馬後遺症嗎?
比預期慢了一大截,中段開始腳步沉重
比賽中或賽後膝蓋、腳踝、髖關節出現痛症
平日練習都沒問題,一比賽就失準、姿勢亂了套
街馬渣馬完賽當天/隔天下樓梯艱難
跑完覺得越練越沒進步,甚至愈跑愈慢
這些情況其實發生在很多跑手身上。根據近年本地及國際研究,80%以上的跑者在長距離比賽後出現不同程度的肌肉骨骼不適,而大部分慢性痛症(如膝痛、足底痛)都與跑步時的動作模式有關。
香港街馬渣馬|跑姿的重要性
跑步姿勢無論對業餘還是專業跑者來說,都不容忽視。正確的跑步姿勢能讓身體各部份協調運作,將地面反作用力有效轉化為向前推進的能量,大大提升跑步效率。而錯誤的跑姿會導致力量分散,無法順利傳導到核心與下肢,容易出現疲勞感、動作不流暢,甚至長期累積成為慢性痛症,如膝蓋痛、足底筋膜炎及腰背不適。
專業研究指出,跑步時若跑步姿勢錯誤,如貓步、側盆骨、彈跳過剩及跨步過大等,都會增加關節與肌肉的負荷,加速運動傷害的出現。只有建立正確的跑步姿勢,才能有效預防受傷,持續進步,讓每一次訓練與比賽都事半功倍。

跑手常見迷思
1. 沒痛就沒事
許多跑手認為只要沒有明顯痛症,就代表自己的跑姿沒有問題。事實上,很多姿勢錯誤在初期並不會即時引發痛楚,累積一段時間後才會出現慢性傷患,例如膝痛、足底筋膜炎或髖關節不適。這些「無聲殺手」往往等到發作時,已經需要更長的復康期。
2. 換雙跑鞋就能解決問題
不少人迷信換鞋等於改善痛症,其實鞋子只是一個輔助工具,真正影響跑步表現和健康的,是你的步態和身體協調。若跑姿不正確,即使換了再多雙鞋,也只是治標不治本。
3. 跑姿是天生的,改不了
有跑手認為,跑步姿勢是天生決定,後天很難改變。事實上,通過科學分析、正確訓練與動作矯正,多數跑者都可以顯著改善姿勢、減低傷患風險,甚至跑得更快更省力。
4. 訓練量越多越好
有些人以為不進步是練得不夠,但若跑步姿勢錯誤,練得越多反而累積傷患、降低效率。跑步質素比單純追求數量更重要。
跑手跑姿錯誤的徵象
即使你未必感到明顯痛楚,身體其實經常發出「跑姿異常」的警號。透過日常觀察和自我檢查,跑手可以及早發現跑步動作上的細微錯誤,防止問題惡化。以下幾個徵象,值得你特別留意:
單邊腳步聲特別大或異常:這可能是步態不對稱、用力失衡或有隱藏傷患。
出現明顯外八、內八、歪斜步態:左右腳落地姿勢不一致,容易造成代償傷害。
跑步時手臂、軀幹出現擺動過大或歪斜:可能源於核心控制不足或姿勢補償。
固定部位反覆痠痛:每次跑完都固定某膝蓋、腳踝、髖部不適,極有可能是動作長期偏差導致的慢性傷害。
長時間跑步後動作明顯變亂:疲勞下跑姿崩壞,肌肉控制能力不足。
跑步時重心前傾/後仰:顯示姿勢鏈條不協調,效率下降。
當你在自我檢查中發現這些異常,請不要忽視,也不要只靠休息解決,因為姿勢錯誤通常不會自己痊癒。應主動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或認證跑步分析師的協助,運用動作分析工具,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預防傷患反覆。
跑步分析線上課程特色
跑步分析課程的目標是幫助大眾跑手找出痛症原因,解決跑步傷患,提升跑步表現,當中的紅外線跑步分析(Running Analysis)利用高精度紅外線攝影系統與運動捕捉技術,即時追蹤跑者動作軌跡與關節角度變化,成為運動員與跑手突破自我極限的重要工具。了解自己的跑步姿勢、步態、用力模式,並透過精準的數據修正跑姿不足之處,減低受傷風險,適合有意或準備參加渣打馬拉松(渣馬)的跑手。
九大病態跑姿分析
課程重點教授九大病態跑姿,如貓步、側盆骨、彈跳過剩及跨步過大等,透過紅外線跑步分析技術與生物力學理論,學員能準確辨識動作偏差、找出疼痛與跑步效率下降的原因。
跑步十式訓練
跑步十式是針對九大病態跑姿而設的動作訓練系統,透過整套矯正動作重建身體穩定性與動作控制,例如改善過度跨步、內旋外旋失衡、骨盆傾斜或核心不穩等,恢復跑步效率與力學平衡。
正確跑姿
正確跑姿是以動作流暢、力量傳導自然及關節角度協調為核心,分析跑步時的步態──着陸(Landing)、吸收(Absorption)和推進(Propulsion),課程將多角度指導學員以生物力學原理分析每個階段的角度變化與重心轉移,幫助跑者掌握正確跑姿。


















留言